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市县园区 > 市县园区焦点
永宁县:把人才“好钢”用在脱贫攻坚“刀刃”上
时间:2020-05-14  来源:银川日报
   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温棚里蔬菜长势喜人。
  核心提示
  在扶贫产业的试植温棚里,在现代农业的传经授道中,在带头致富的创业探索中,永宁县整合专家院士、农业技术员、“土专家”“田秀才”等人才力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心针。活跃在田间地头、温棚圈舍的科研智慧和实战经验,正向我们呈现一个个奋斗在一线、服务在一线、闪光在一线的动人故事。
  “问诊”扶贫产业“亲测”扶贫产品院士专家团队把脉扶贫产业一线
  在位于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红树莓基地里,红树莓枝苗已经长到了30厘米左右。再过两个月,基地里将迎来600个采摘工,开启一年中最忙碌的光景。在众多专家团队的技术指导下,原隆村的红树莓基地已经走过了8个春秋,流转2700亩土地,辐射村民900户,其中761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达1500元。
  宁夏青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妍娇告诉记者:“张新华团队为我们引进了国外红树莓新品种,只要温棚种植成功,产业就可以克服季节短板,向适宜于采摘体验的方向发展。”
  秦妍娇口中的张新华,正是长期以来一直为红树莓基地提供技术指导的中国林科院研究员。张新华团队带来的红树莓新品种已经在基地试种了四栋温棚,目前长势喜人。不久的将来,红树莓也许会成为银川人休闲采摘的新宠儿。
  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教授新方法新理念,转化科研成果,专家团队问诊红树莓基地,为永宁县特色农业发展、脱贫攻坚决胜带来了源源动力。
  除了张新华这样的国内顶级专家,近年来,永宁县还引进了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邓兴旺院士、中国工程院刘秀梵院士及其团队。邓兴旺院士的到来,为永宁县6500余亩供港蔬菜带来了科学种植的“金钟罩”。刘秀梵院士及其团队与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晓鸣农牧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智慧农业扶贫产业插上了中国蛋鸡产业生物安全第一品牌的翅膀。
  院士“把脉”扶贫产业,专家“亲测”扶贫产品,他们深入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为脱贫攻坚送去了科学技术支撑。
  94名农业技术员扎根田间地头科技人才服务脱贫攻坚一线
  在脱贫攻坚一线,农业技术员、科技特派员正为永宁县的扶贫产业结构调整探索着方向。
  5月11日,永宁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老技术员纳卫华一下子卖完了日光温棚里的1000公斤葡萄。老纳的一栋温棚葡萄收了3万元,这让望洪镇农丰村的村民们争相驻足。
  今年的葡萄价格对村民们打击很大。老纳自掏腰包种了三栋温棚葡萄,目的就是想让村民们看看,现代农业技术种出来的葡萄就是市场走俏。
  “村民们种葡萄都是露天种植、大水漫灌、开沟施肥,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让农民们投入越来越大,卖价反而越来越低!”纳卫华告诉记者,他采用的新技术、新品种、新销路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让村民们真正种出好葡萄、真正赚上钱。
  在贫困村,转变传统种养观念是个难题。农业技术员把田间地头、温棚圈舍当成了试验台,用亲自种养、亲自营销向村民们验证现代农业技术的含金量。纳卫华就是众多农业技术员中的一位。
  按照“人才服务脱贫”工程的部署,永宁县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开展种植养殖培训、解决扶贫产业发展技术难题,让科技人才真正在脱贫攻坚一线实现价值、得到淬炼。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永宁县共有94名农业技术员直接服务脱贫攻坚一线,目前已培育出282个科技示范户,打造了2个现代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实现了农业技术员、科技特派员的帮扶全覆盖,为贫困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送去了新思想、新力量,有效破解了农村产业传统化症结。
  656位“土专家”“田秀才”示范带头
  本土人才致富增收在一线
  专家团队问诊产业一线、科技人才服务一线的同时,656位“土专家”“田秀才”被纳入本地人才库,带头为村民们的脱贫致富梦想凿山开路。
  2013年6月,23岁的史建文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永宁县李俊镇丰登村,一头扎进露地蔬菜经营里。经过几年摸爬滚打、精心钻研,史建文流转的土地成了远近闻名的露地蔬菜基地,史建文每年发放工资约126万元,解决当地近百名农民再就业,每年从史建文蔬菜基地运出的蔬菜就有四五千吨,年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
  2011年秋天,80后小伙张山虎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永宁县胜利乡园林村成立了银川天地金农种养专业合作社,带着几个村民养起了蚯蚓搞起了循环经济。小蚯蚓织起的循环经济网,让张山虎成了人气网红,每天从园林村寄出的蚯蚓,少则四五十单,多则100多单。紧接着,张山虎又带着贫困户养起了肉牛挑起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担子。
  史建文是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张山虎是银川市科普惠民带头人。他们大学毕业,都义无反顾选择返乡创业、回报家乡。在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路上,他们的示范经验成了创业致富的现实版教材,也成了治贫治穷、增收致富活生生的案例。
  在永宁县,不少熟悉本地环境资源、生产经验和风土人情的家庭农场主、养殖能手、农民专业技术协会骨干、能工巧匠、退役军人、村社干部等都被纳入到了本地人才库。
  本报记者 陈玲 文/图
编辑:徐晓斌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银川2019年度群贤榜
  •  银川河东国际机场:5月3日起执行夏
  •  即日起,宁夏高速公路收费车道恢
  •  银川两处经济适用房 限价商品房开
  •  《宁夏回族自治区税费保障办法》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阚天燕:为保卫襄阳拼尽全力
    阚天燕:为保卫襄阳拼尽全力
    听优秀人才代表讲奋斗故事
    听优秀人才代表讲奋斗故事
    宁夏人物
  •  魏静茹:难忘在武汉的温情记忆
  •  同心县:“牛保姆”丁建华的小目标
  •  脱继龙:志愿服务“不打烊”
  •  青春艳:青春之花艳丽绽放抗疫一线
  •  沈亚婷:挺身一线用文字记录战“疫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16001158号-1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