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首页 > 宁夏要闻
从数据变化看宁夏脱贫攻坚新答卷
时间:2019-10-18  来源:银川日报
  10月17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宁夏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自治区扶贫办、农业农村厅、教育厅、卫生健康委、住房城乡建设厅、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我区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窑危房改造、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等各领域脱贫攻坚有关情况。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9年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是:原州、海原、同心、红寺堡4个县(区)脱贫摘帽,减贫10万人。
  2012年以来,我区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3.4万人,盐池、隆德、泾源、彭阳四县脱贫摘帽,剩余12.1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由22.9%下降到3%,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856元增加到9298元,年均增长11.4%。2018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均为“好”等次,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为“优秀”等次。
  近年来,我区持续推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持续提升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持续加快农村危窑危房改造、持续巩固提升饮水安全水平,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通过明确贫困识别和退出标准程序,我区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自主迁徙居民纳入贫困识别建档立卡范围。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及时跟踪监测、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做到退出情况实、脱贫成效稳。今年全区新识别贫困人口146户540人,返贫45户157人。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我区已下达财政扶贫资金57.4亿元,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3.8亿元,自治区专项扶贫资金增幅高于中央1.5个百分点。新增扶贫小额信贷36.2亿元,贷款余额81.3亿元,户均贷款5万元,贷款覆盖率82.6%,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应贷尽贷”。
  我区凝聚各方力量帮扶,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23次联席会议签订的会议纪要和13个部门协议、34个产业项目有序推进。中央定点扶贫单位近3年累计帮扶资金5.2亿元,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持续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各企业和商会累计帮扶资金6亿多元,294家社会组织累计帮扶资金近12亿元。
  按照新增资金、项目、举措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要求,今年我区向深度贫困地区安排专项扶贫资金37.3亿元,占全区的65%。精准做好扶贫和低保“两项制度”衔接,全区未脱贫人口中纳入农村低保4.6万人,占38.36%;开展贫困残疾人脱贫行动,全区1.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实现各类保险保障救助政策全覆盖。
  此外我区大力推进产业就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贫困家庭40%以上的收入来自特色产业。持续开展就业扶贫,完成各类扶贫培训7万人,建成扶贫车间306个,1.4万名(其中建档立卡户达6600名)贫困地区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劳务收入占到了贫困家庭收入的40%以上。持续开展生态扶贫,1万多名贫困人口转为生态护林员,获得了稳定收入。注重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安置移民8万多人,工作重心转向产业发展、就业增收和社会管理。安排专门资金,解决移民产业发展、户籍迁转、社会保障接续、住房困难等突出问题。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我区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产业扶贫
  产业带动29.36万人脱贫
  核心提示:2018年,我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98元,增长11.4%,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2016年至2018年分别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脱贫9.96万人、10万人、9.4万人,累计脱贫29.36万人,占总脱贫人口的58.5%。目前,盐池、隆德、泾源、彭阳已经实现脱贫摘帽。
  近年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通过实施“四个一”示范带动工程,推进产业扶贫“六大行动”,制定产业扶贫奖补政策、推行“一户一策”,实现“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有力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指导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小杂粮、油料、中药材、黄花菜、中蜂等特色产业。贫困县区特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
  同时实施“四个一”示范带动工程,建设100个产业扶贫示范村、培育100家扶贫龙头企业、规范培育1000家扶贫产业合作社、提升发展10000名致富带头人,通过“龙头企业+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持续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此外,我区还围绕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了红寺堡弘德、原州圆德、西吉吉德等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贫困县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盐池滩羊、固原黄牛、西吉马铃薯等区域公用品牌6个,累计创建中国驰名商标7个、宁夏著名商标55个,“三品一标”认证186个。全区休闲农庄达948家,年接待游客1033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18.7亿元,带动农民就业超过2万人。
  教育扶贫
  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78.4%
  核心提示:2016年以来,我区累计在贫困地区投入近53亿元资金,推进学前教育向农村延伸,2018年,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8.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6.6%,较2015年分别提高了19.9和5.2个百分点。
  近年来,自治区教育厅通过开展控辍保学销号清零、千名教师走万家和复学学生分类施教行动,对失辍学学生进行地毯式排查,一生一策制定劝返方案,一师一生开展帮扶。两年时间,通过用情劝、跟踪找、用心留等方式,让11000多名辍学学生全部重返校园。
  2016年以来,我区基本实现常住人口1500人以上贫困村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完成1300多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农村学校结束火炉取暖和土操场上体育课的历史;为所有农村中小学校接通了宽带网,配备数字化教学设备,推动全区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一托二”在线课堂全覆盖,让贫困地区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我区成为全国第12、西部第1个整体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的省区。
  同时,我区出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暂行办法”,建立由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残疾儿童“一免一补”等组成的、覆盖所有学段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程资助体系。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公共财政资助资金19.8亿元,资助学生134.3万多人次。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四年来,社会各界捐资助学7.03亿元,累计资助28万人次。
  记者了解到,我区为9个贫困县各建设了1所职业学校;鼓励职业院校面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将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全部纳入培训范围,累计培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68万人次。同时建立自治区高职招生扶贫专项计划,近年来,有6154名贫困和农村地区学生通过专项计划进入全国重点大学学习,有3584名贫困家庭学生进入区内优质高职院校学习。
  健康扶贫
  大病集中救治病种由21种扩为34种
  核心提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全区核实核准建档立卡患者70185人(其中55704人已脱贫,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患病14481人),已入院救治或签约服务67349人,其中大病、重病已累计救治35558人次、慢性病签约服务48707人,救治比例98.95%。2019年1~8月,贫困患者住院27304人次,医疗总费用2.67亿元,个人自付2265.30万元,平均自付比例8.49%。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通过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逐村、逐户、逐人、逐病调查核实,全面摸清贫困人口的基本健康状况、患病诊疗情况及医疗服务需求并纳入全区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精准管理。将集中救治病种由21种扩大到34种,确定定点医院、临床路径,成立专家组、建立台账,开展集中救治。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服务“应签尽签”。
  此外,我区不断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9个贫困县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施“千名医师下基层”活动,确保贫困地区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2名以上城市医院对口帮扶医疗卫生人员;开展“互联网+基层医疗健康”服务,建立覆盖贫困地区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互联互通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同时我区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补助经费提高到人均69元,提高贫困地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水平;推进妇幼健康服务,为农村妇女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宫颈癌、乳腺癌筛查等。
  危房改造
  150多万农民群众住上舒心房
  核心提示:2009年以来,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累计完成44.9万户(中央下达任务35.2万户)农村危窑危房改造任务,各级财政拨付补助资金59.5亿元,使150多万农民群众住上了安全房、舒心房,农村贫困群众住房条件显著改善。
  截至目前,全区已开工建设3.08万户、竣工2.99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改造完成1.366万户,脱贫摘帽重点县(区)存量危房全部开工,计划11月底前全部验收完成。
  2014年以来,我区连续6年将农村危窑危房改造工作列入民生计划,坚持把危窑危房改造作为地方财力优先保障的重点项目。同时加大补助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减轻贫困户建房负担。我区补助标准从2009年的户均0.5万元提高到现在的户均2.8万元(其中,其他贫困户及C级危房修缮加固改造每户补助1.5万元、4类重点对象每户补助3万元、极度贫困户每户补助3.9万元),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减轻贫困户建房负担。
  为加快实现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我区根据贫困群众的家庭经济状况、危房类型、改造意愿等不同情况,精准实施改造。采取“六个一批”分类施策,即:原址翻建一批、加固改造一批、移民安置一批、补偿退出一批、扩面安置一批和周转安置一批。对“4类重点对象”中的极度贫困户,由当地政府通过改造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村部、农房等方式,设立周转房,集中统一安置,确保最贫困群众也能实现安全住房。
  饮水安全
  贫困地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
  核心提示:截至目前,全区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资金3.6亿元,建设了22项重点工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已全部解决,巩固提高了4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水平,贫困地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
  记者了解到,自治区水利厅不断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将9000万元国家投资全部安排到贫困地区,重点支持海原、西吉等“五县一片”深度贫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
  针对基层水利部门技术力量较弱的问题,自治区水利厅组织贫困地区全面开展农村饮水工程排查。成立专家服务组,每周定期巡回驻守原州、西吉、海原、同心、红寺堡等县区,深入乡镇村组和工程一线,提供政策技术服务,指导制定整改方案,全力攻克点多面广、管线复杂、标准偏低等难题。
  截至目前,全区贫困县区全部建立水质检测室,按规定开展检测工作,有效保障群众饮水水质安全。设立区、市、县三级监督电话和举报邮箱,“千吨万人”供水工程设立公示牌,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加快建立完善运行机制。
  为使贫困地区农村的居民从“喝上水”到“喝好水”,自治区水利厅力争在2019年底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机构、办法、经费“三项制度”。积极推广应用“互联网+农村供水”管理模式,推动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服务转型,建立完善农村供水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打赢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
  本报记者 詹思佳
编辑:马萍萍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关于对285家全区性社会组织开展抽
  •  关于组织申报2019年度自治区级众
  •  宁夏发展改革委关于转发《国家能
  •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2020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收获最美秋天
    收获最美秋天
    贺兰山: 宁夏大地的“起点”
    贺兰山: 宁夏大地的“起点”
    宁夏人物
  •  【水投人风采】从“小白”到“质
  •  王有德:在治沙播绿中实现人生价
  •  【水投人风采】匠心筑梦——记吴
  •  马丽红:立志宜思真品格 一分辛苦
  •  田花:从保险“小白”到“寿销车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16001158号-1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