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首页 > 宁夏人物
疏通“城市血脉”的“地下工作者”
时间:2020-09-10  来源:银川日报

城市清掏工王西平
 
  如果把城市下水道比喻成人的血管,那么市政部门的下水道清掏工就如同“血管净化器”,是他们用汗水和坚守,换来了城市的“健康”运行。
  背几十斤装备不敢喝水
  9月8日,记者随银川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维修一所的工作人员来到康平路与广场东街交叉口处,探访城市清掏工的日常工作。
  “我们的作业场地都是在地下,所以常被称为‘地下工作者’。”银川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维修一所所长周玉林笑着说。
  维修一所共有3个班组,每个班组4名工作人员,负责南、北至绕城高速公路,西至亲水大街,东到燕庆路的9万多口雨水井和污水检查井的清掏工作。
  54岁的王西平是这12名清掏工中的一员。1997年,时年30岁的他进入维修一所成为一名清掏工,如今已有24个年头。当时和他一起招用的30多个青壮小伙儿,后来都陆续转岗,至今仍坚守岗位的只剩下5个人。
  上午9点,他们一行5人准备下井作业。“这套装备全穿在身上得有三四十斤,三伏天最难受,不敢喝水,因为没法上厕所;不喝水,又怕高温下脱水,矛盾得很。”王西平边说边套上了一件橡胶材质的蛙裤,手套、升降安全绳、防毒面罩、安全帽、头灯,穿戴完毕时,他的额头已浸出汗珠。“让我也试试吧!”说罢,记者也套上了一身厚重的装备。
  环境脏污异味扑鼻
  工友保学林打开井盖,一股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叶文东拿出沼气检测仪,对井里的有毒有害气体进行检测,确认符合下井条件后,记者随王西平开始下井。
  一条安全绳将王西平慢慢送入狭窄的井内,刺鼻的臭味令人难以喘息。
  当整个小腿陷入冰冷、黏腻的污泥中时,记者心里直犯怵:在4米多深、直径1.5米、脏污不堪的检查井内,只身站在当中都不容易,更别说拿着铁锹和桶清理淤泥了。而此时,王西平已半蹲着身体,一锹一锹地开始清掏,动作麻利。
  记者只能紧贴污浊的井壁,才能腾出工作空间。污泥一桶一桶地被绳子提出井外,升入半空的污泥还不时会掉落在头上、身上,而王西平丝毫没有迟疑,这些在他眼里已是家常便饭。
  工作虽苦却感到光荣
  一口井,王西平完成清掏耗时约40分钟,最忙的时候,他们一天就要清掏上百口井。“在很多人眼里,下水道清掏工作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实际上干这项工作不仅要付出汗水,还要有充足的经验,要会检修、维护管道,更要具备抢险救援的能力,并不是谁都能做的。”王西平说,“如果有梳子、筷子、抹布等掉进下水道而造成堵塞,往往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清掏,甚至需要用手一点一点地抠。遇到管道破裂等复杂情况时,甚至会花上一整天。”
  天气越是恶劣,工作强度就越大。防汛期间,更是24小时待命。“前几天的那场大雨,我们从中午12点多雨刚开始下就在各路段值守,双腿在水里泡了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早上9点。”
  王西平说,这几年银川发展很快,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清掏任务越来越重。“我马上就要退休了,组里除了有一个年轻小伙儿之外,其他‘老人儿’都已经50岁左右了。虽然这个工作脏、苦、累,但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却至关重要。干了24年,凭的就是一份良心和责任,做这份工作我感到很光荣!”(记者 李靖)

 

编辑:解文轩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暂停服务公告
  •  宁夏10家企业获“自治区绿色工厂
  •  工业企业转型发展 提质降本增效
  •  宁夏回族自治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  银川市属5家公立医院提供核酸检测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明年5月银川将向世界展示紫色名片
    明年5月银川将向世界展示紫色名片
    银川达人:甜甜的手艺
    银川达人:甜甜的手艺
    宁夏人物
  •  一位在宁外国健身达人的生活“重
  •  付晶琎:千里之外爱的转换
  •  宁夏人物|一个伟大母亲的传奇人
  •  海娃黄河漂流记
  •  沙与火的考验:我在沙漠修公路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16001158号-1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